近日,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囊育禾”志愿服务队走进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大安中学育禾班,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牙齿健康科普课。针对乡村儿童普遍存在的牙齿矫正意识薄弱、防蛀知识不足等问题,志愿者们以多种方式将抽象的护牙知识变得鲜活易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护牙要点。
课程伊始,形象的牙齿模型幻灯片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讲解牙齿分工时,“门牙像小铲子”、“犬牙撕排骨”、“磨牙磨玉米”等生动比喻和动画,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对照着自己的牙齿比划起来,抽象的功能知识立刻变得生活化。

播放蛀牙发展过程的科普短片时,主人公牙齿上小黑点逐渐恶化为黑洞的画面,让原本热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短片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有的紧张地抿着嘴检查自己的牙齿,更有前排的孩子指着牙齿惊呼:“老师,我的牙齿上也有小黑点!” 队员赵龙彪讲解国际通行的“巴氏刷牙法”时,清晰的分步动画演示引导着孩子们举起小手模拟刷牙动作,小胳膊随着“45度角放置”、“小范围水平震颤”的口令有节奏地摆动,课堂互动氛围达到高潮。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的热情却未退散,不少人围在讲台前继续追问:“要刷够两分钟才能防止牙齿上长黄黄的东西吗?”“老师你可以再教教我巴氏刷牙法吗?’’面对孩子们高涨的求知欲,授课队员赵龙彪深受触动:“孩子们这么积极,让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我国农村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而治疗率却相对较低,这使得面向农村儿童的牙齿健康科普尤为重要。赵龙彪在分享授课心得时强调,科普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们不仅记住知识,更能主动运用,真正建立起“这是我的牙齿,我要爱护它”的主人翁意识。“当知识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时,就能深入到心理认同,最终内化为日常习惯。” 这种孩童本位的趣味科普模式,显著提升了健康知识传递的效率和持久性,为改善乡村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提供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