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由南华大学科研部与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主办的“船山大讲堂”在医学楼101报告厅顺利举行。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张炜教授应邀作题为《“ESKAPE”菌简介及生态防控》的专题报告。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术报告由学院副院长张朝晖主持。
张炜教授是我国病原微生物学与感染防控领域的知名专家,现担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精准检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噬菌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获新疆“天池英才”特聘教授等荣誉。他长期致力于疾病的智能诊断、病原微生物耐药机制、疫苗研发、噬菌体治疗等前沿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省重点研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9篇,近五年获专利授权3项。
报告中,张炜教授系统介绍了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p.)(ESKAPE)六类高耐药菌的基本特征、流行现状及其在临床与环境中的传播风险。他结合团队多年来在细菌分离鉴定、基因组分析、人工智能诊断、噬菌体资源开发以及生态友好型防控产品研制等方面的科研实践,系统阐释了如何利用多模态数据、计算机视觉与生物信息学平台,构建从覆盖监测、溯源到干预的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控体系。
张炜教授还分享了其实验室在低成本、高效率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鼓励同学们善用开源工具与公共数据资源,积极拓展跨学科思维,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方法融入公共卫生与医学研究中。他强调,科研工作应注重问题导向与现实应用,提倡“先完成,再完善”的务实路径,以推动科技成果在院感控制、动物养殖、食品安全等场景中的有效转化。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噬菌体的改造、抗生素与噬菌体联合疗法、耐药突变等问题踊跃提问,张教授一一作出细致解答,交流气氛热烈。
本次“船山大讲堂”不仅深化了师生对耐药细菌及其防控策略的认识,也拓宽了大家在病原微生物防控研究与公共卫生实践的思路,为学院相关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